天天短讯!“象牙塔”吹动泥土香
2023-06-16 18:08:21来源:吉林电台全媒体资讯中心
今年以来,随着吉林省乡村振兴高校联盟的成立,全省60多所高校围绕吉林建设农业强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面临的重大理论、政策和实践问题,着力开展研究探索,全力打造服务“三农”特别是乡村振兴的高端智库和协同创新平台,在乡村振兴中展现高校力量。
(资料图片)
夏日农闲时节,集安市麻线乡下活龙村居民黄荣兰和邻里乡亲在树下纳凉。她们嘴上聊着家常,手中一刻不停地缝制着各式各样的手工艺品。
“小老虎、小布娃娃、三足乌,有订单了我们就做,要不我们在家也没事,这样还能挣钱,做10个就100多块钱。”黄荣兰所做的这些极富地方特色的精美手工艺品源自通化师范学乡村振兴学院的研发团队。
在下活龙村,高校老师负责研发产品和项目,再把这些想法逐一落地,生根发芽。随着时间的推移,满载着创意、饱含着富有文化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花便在下活龙结出了颗颗硕果。
村子接连被评为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吉林省研学旅行基地、吉林省乡村振兴局首家“乡村振兴实践教育基地”等称号,也给村民们的美好生活涂上了“文化”和“幸福”的底色。
这一切,通化市师范学院乡村振兴学院院长姜赢鑫看在眼里,喜在心头:“高校有三大责任:教书育人、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我们通化师范学院在2019年在东北率先成立乡村振兴学院,学校根据地方的需求又成立“一办七团队”,就是一个综合办公室,七个服务团队,还成立了乡村振兴教育实践基地。”
姜赢鑫说,脱贫攻坚重点解决的是从“无”到“有”的问题,而乡村振兴阶段要着力回应欠发达地区、低收入群体从“有”到“好”的需求。要让农村美的有内涵、农民富得有信心,农产品贴上商标走得更远。
几年间,他带着他的团队日复一日思考和探索的问题就是如何把大致相同的乡村赋予专属的文化和故事。经过调研,姜赢鑫总结出一套产业策划方案:“要对村子做产业定位和文化主题定位,塑造品牌,赋予品牌名称。以前更多的是在基础建设,现在要转型,围绕产业做空间设计。我们做的是样板间,是一种可复制模式。”
从此,集安市石湖村有了“云上葡园”;秋皮村定位成“棒锤岭”;清石村多出了“暖水湾”……围绕着VI手册,村里的建设、运营有了“大脑”,也有了更加科学、规范的产业标准。
乡村振兴既要有金色价值,更要有绿色颜值。一所所高校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扎根吉林大地。他们在助力吉林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当中加了一把干柴,让乡村振兴的烈焰熊熊燃烧。
在集安市凉水朝鲜族乡杨木林村,种植大叶芹已然成了当地老百姓自谋富裕的有效方式。
2021年,吉林农业大学派出王朝辉驻村任第一书记。进村后的王朝辉发现村里种植大叶芹的农户占全村户数的一半以上,但发展模式依然较为传统。
为了替大伙解决问题,王朝辉在村里成立了协会:“最核心问题是,村民都处在原始生产状态,没办法决定产品的价格。成立协会后,我们把产业技术落地,开始标准化栽植技术流程。”
驻村工作队的加入让杨木林村的“大叶芹经济”渐渐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对村子“把脉问诊”后,王朝辉把吉林农业大学研究山野菜种植的专家团队请到村里,为杨木林村“量身”打造了一套大叶芹种植科学体系,也增加了村民的收入。
发展条件不同,迈向富裕的路子也不尽相同。在王朝辉看来,杨木林村自身条件优越且具有一定实力和潜力,因此,发挥村办企业优势,打出自身独特品牌,是他为村子规划的发展之路。
“我们打算建三个暖棚,种反季节的菜。再注册品牌,申请绿标,装箱卖出去。装箱不可能只卖单品。一亩地可能二分地种大叶芹,二分地种刺嫩芽,二分地种小根蒜之类的,打包销售利润更高。”
“在有限的土地上,挖掘无限的可能”这句话同样可以适用于杨木林村。王朝辉说,虽然种植大叶芹让乡亲们尝到了甜头,但土地能够创造的价值不仅仅是这一种作物:“农大的专家建议我们,可以同时培育、栽种大叶芹苗和香瓜,全年利用土地。”
站在杨木林村的山腰上,远眺静静流淌的鸭绿江水。一股股暖风扑打脸颊,王朝辉笃定,未来的杨木林村不仅会成为周边大叶芹采收的集聚地,更将是居民们增收致富的乐土和幸福家园。
乡村的全面振兴离不开产业和人才两大支柱。多年来,吉林省高等院校广泛深入乡村,根据各地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特色创建“乡里农创园”,孵化出一批村民与企业合作的“双创”平台。2022年7月,通化市人民政府与高等院校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发挥高校智库优势,形成政府、高校、企业三方联动的乡村创新创业模式。
通化市乡村振兴局乡村建设科科长王玉明说:“通化市畅通政校企村联动,助推乡村振兴有序发展,在全省较早启动了政校合作,高校通过发挥学校科技、人才与智力优势,深入乡村走访调研,挖掘资源、文化潜力,因地制宜规划布局,开展创意设计,推动农创+科创+文创+商创‘四创’联动发展,创建形成乡村一体化协调联动发展模式。”
记者:林彦余
编辑:果味
吉林广播电视台 | 吉林大喇叭
关键词: